摆摊卖宵夜,广东炒粉丝肯定火

最近全民流行摆摊,地摊经济复活的可能,点燃了大家一颗摆摊赚小钱的心

老艺术家也在蠢蠢欲动,想了又想要是我有一天摆摊到底能干些什么,第一个蹦出脑海的梦想是——我想在街头摆摊炒粉丝。

没错,就是你经常在广东街头看到的那种夜宵摊档:师傅一手架起大黑锅,烈火熊熊就能炒出一份镬气十足的广东炒粉丝。

讲真,这才是我认为最有广东味道的小摊。要知道我颠的不是锅,而是广东一大半人的宵夜灵魂。

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粉丝,在世人眼里总是衬托主角的绿叶。老艺术家第一个不服,反手就给粉丝写一篇夸夸文。

只在广东一个省,就涵盖多种做法,风格多变,可接地气也可接待贵宾。花式吃粉丝,还是广东人赢了。

百搭粉丝

还是广东做的最好吃

只要你深入了解广东料理,就能知道他们什么都吃的原因——因为做得好吃。

蒸炒炖炸煮样样拿手,经典的蒜蓉粉丝蒸扇贝上的蒜都精致得够人学一天,炒粉丝要带上“玄幻”的锅气,玩混搭做成糖水也不在话下。

△讲究成就了粤菜 / 微博截图

深圳,一座装上了马达的城市,不停更换着新人、新事物、新文化。经常被遗忘的本地特色和历史,能在蚝乡沙井的一碗酸甜的糖水中找到。

官方发布的沙井最具人气本土特色小吃票选中,薯生高票夺冠。“在沙井,如果一家糖水铺不卖薯生,就说明不是本地人开的。”

粉丝、花生米和切片的咸水粽,分别经过油炸之后,变得酥脆;糖分子溶解在酸醋里,跟着薯生一起进入你的口腔。

生熟同框,酸甜合并,这碗酸进沙井人心里的“糖水”,才是他们夏天最佳的打开方式。

慕名而去吃的外地人,怎么细品也品不出好吃的点。

因为他们没有在沙井的街头跑到巷尾,然后满身大汗地等推着糖水经过的阿婆,迫不及待地喝下几大口糖醋水长呼一口气,再塞进满嘴配料。

△薯生,是沙井的老味道 / 微博截图

跟薯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的碗仔翅,也是混搭界的大哥大。虽然碗仔翅起源于香港,却在广州也扎下了很深的根。

攻略里有海参、花胶、鲍鱼组合起来的补品级碗仔翅,和“鱼翅口”,道出了大家对富贵的憧憬。

但是比起鱼翅,广州人应该更爱碗仔翅里的“伪鱼翅”——粉丝。

△素鱼翅指的就是粉丝 / 《十二道锋味》

木耳、香菇泡发切丝,跟鸡丝和粉丝一起放进高汤里煮沸,蚝油调味,老抽调色。

最后一步关火勾芡,是最考验一碗碗仔翅的指标——不厚不薄的汤底才能带出顺滑和实在的口感。

没有鱼翅的碗仔翅,也给平民百姓带来了简单的幸福。

以前的正新鸡排也没火,也没有这么多钱喝奶茶,学生哥在校门口呼哧呼哧地吃掉一碗碗仔翅;或者走进“7仔”,感受碗仔翅不打烊的温柔。

△7-11的碗仔翅也是不少人的心头好 / 微博截图

不止是鱼翅,粉丝跟各大海鲜都有着极深的关系。论吃海鲜,广东人认为万物皆可蒜蓉粉丝蒸,蒸出原汁原味,蒸出鲜。

其中蒜蓉粉丝蒸扇贝算是绝配,贝肉鲜甜,蒜蓉增香,酱油咸甜,吸足了味的粉丝让鲜甜咸香爆发在口腔。

△万物皆可蒜蓉粉丝蒸,尤其跟扇贝是绝配 / 图虫创意

做法听起来简单,却无处不是精致,准备蒜蓉就够学一天。

蒜头剁成蒜蓉后,需要过水洗去蒜液,最后才不会发苦。油炸后出锅要摊开备用,以防余温导致变黑,保持金灿灿的色泽。

更懂行的师傅,会加入生蒜做成“金银蒜”。

△广东人吃蒜真的很“姿整” / 微博截图

“银蒜”,是生蒜放入盐、糖、鸡粉、芝麻油调味后,淋上热油激香,更多地保留了蒜的辛辣。金银蒜二者各取所长,更衬托出扇贝的鲜,是粤菜师傅蒸海鲜的灵魂。

蒸的时间不能太长,以防肉质变老;出锅后淋上七八分热的油再激香,呲拉一声,鲜香四溢。

还用什么筷子?直接上手吧。

在“粤菜有你”的比赛里,粉丝也不甘只做配角,凭借一道XO酱海皇粉丝煲,圈粉无数。

如果你以为这只不过是一盘简单的海鲜炒粉丝,那你就太小看粤菜师傅了。

鱿鱼、带子、虾仁等海鲜,需要先过水,再快速“走油”,最后下入酱油快炒5秒。

让人眼花缭乱的操作,都有其道理——过水一为去泥沙,二为下一步烹饪节省时间;过油让海鲜的口感保持滑嫩,颜色鲜艳。

炒粉丝也是一门学问。温度从中火开始,慢慢升高;让粉丝散开,避免粘连,从而均匀受热,把粉丝炒干炒香。

然而这些绚烂的技法都被藏在了酒楼后厨,只有在宵夜时间去到大排档,才能感受扑面而来的广东精气神——“镬气”。

△大排档的灵魂就在于“镬气” / 微博截图

老广口中的“镬”就是锅,“镬气”也就是“锅气”,只有够锅气才称得上是正宗粤式小炒。

十几厘米高的炉火上,夜宵档老板快速颠抛,猛火快攻,香味漫溢的下一秒,一碟热气腾腾的炒粉丝已经出锅端到你面前。

烹调速度快、质感干香、香味浓郁、出品热腾滚烫被认为是锅气的四大指标。

锅气并不是什么玄学,而是实打实的化学反应。在热锅冷油中,料头如葱蒜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香气。

而后加入的食材在高温和抛炒中发生焦糖化反应,水分被收干,更浓郁的香味就被逼了出来,略带焦味。

广东夜宵的江湖里,不以食材的名贵取胜,只有够锅气才能成王。

粉丝海外发家史

多得广东人助力

从食材细致到烹饪时间的广东人,没有一个胃是不刁钻的,去到哪里都忘不了粤菜的好。粉丝也随着他们漂洋过海,落地太平洋的夏威夷和萨摩亚。

夏威夷地处太平洋的中心,介于亚洲和北美洲之间,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化交接的地方。这个地方从音译的名字开始,就跟广东脱不了关系。

最早到达夏威夷的华人,是在1778年被英国船长雇佣的广州水手。到了19世纪中期,夏威夷引入大量中国劳动力,而后定居夏威夷。如今夏威夷的中国人里,大约75%来自广东中山市。

粉丝落地夏威夷后,被称作“long rice”,而一碗看似普通的鸡肉粉丝汤“Chicken Long Rice”也成为了夏威夷式宴会“Lū'au”的主食。

△这道菜在不少当地餐厅都能吃到 / mypinterventures

在鸡汤里放入酱油、芝麻油、生姜、大蒜、糖,烧开后放入鸡腿小火炖30-40分钟。

炖过的鸡腿去骨切丝,跟泡发的粉丝一起放入撇去油脂和泡沫的肉汤,煮上4-5分钟出锅,最后撒上葱花。

鸡肉粉丝,与其他外来元素一起汇入拥有着多元文化的夏威夷社会。

歌舞盛宴Lū'au上,等跳完草裙舞也玩过了火把,大家就围坐在草席上,伴着大自然风和音乐吃一大席子的食物。

△许多外国游客慕名而去参加Lū'au / Hawaiimagazine

无独有偶,粉丝在19世纪也被务工的广东人,带到了太平洋南部的萨摩亚。来自中国的粉丝、米饭、炒杂碎和糕点,都演变成了地道的萨摩亚美食。

炒杂碎在外的名字Chow Chop Suey源于粤语发音,原来指的是鸡肝、鸡胗等下水,后来延伸为杂七杂八的食材的组合。

去到萨摩亚,炒杂碎被叫做Sapasui,用猪/鸡/牛肉代替动物下水,和各类蔬菜一起用蘑菇酱焖熟后,加入粉丝煮熟。

炒杂碎不仅作为当地常见的家庭料理,还会出现在大大小小的节日宴会上。

△Sapasui / copymethat

后来炒杂碎甚至风靡全美,当时纽约首家中文报社的主笔王清福,甚至还将其称为“中国国菜”。

国菜不敢当,但这道名字直接的菜式,仍然被太平洋岛民称作“灵魂食物”。

△居家抗疫的太平洋岛民煮炒杂碎 / Facebook

即使传统的太平洋文化节Pasifika受疫情影响暂停,窝在家里的岛民也不忘煮一道炒杂碎,渡时艰。

吃的不是粉丝,是情怀

中国人吃粉丝的历史,至少可以追溯到1400年前。

民间传说,战国时期的战乱不断,经常“出差”的军事家孙膑想着尽量给行李减重,又不能饿着肚子,灵光一闪就把豆类和杂粮都加工成粉条。

△正在晾晒的粉条 / 图虫创意

什么都想记录下来的北魏贾思勰,也把粉丝写进了大作《齐民要术》里,介绍了其制作工艺:“浸米”、“淘其醋氮”、“熟研”、“袋滤”……

宋代感性的陈达叟,编制的《本心斋疏食谱》中文字成画:“碾破绿珠,撒成银缕。”

的确,粉丝起初细幼如银缕,但后来也有了plus版本的粉条和宽粉。

加粗至直径大于0.7毫米的粉丝,被称作粉条,通常由红薯、马铃薯等制成;

而更大的版本宽粉,则宽0.7-3厘米,由复合原料制成:红薯+木薯淀粉、马铃薯+绿豆+木薯淀粉……

△宽粉是吃火锅必点的素菜

如果以为粉丝的前世今生就这么少内容的话,就该去河南禹州人建的粉条博物馆遛遛眼界。

自明朝引进了红薯,禹州就开始红薯粉条制作的百年历程。

从红薯到粉条,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十余道工艺。磨浆、沉淀、兜粉蛋、晒粉子,制得红薯淀粉的过程不过是前戏,接下来的和糊和浴粉才最考验师傅的手法。

四个师傅同时用力翻搅,推揉和挤压,让淀粉和芡汁均匀接触和融合,才能获得顺滑的淀粉糊。

淀粉糊放入出粉条的瓢里,需要以一定的频率和均匀的力度捶打瓢边,才能漏出粗细均匀的粉条。

他们不仅会做,还会吃——胡辣汤、焖子、杂炣、炸粉条丸子、粉条包子,无处不是粉条。

老艺术家怀疑河南人的本体就是粉条,以上都是证据。

杂炣,又名牛杂,用骨汤炖着牛肝、牛肠等牛杂食,再配以筋道的禹州粉条和炸得金黄的豆腐丝等,撒上葱花和辣椒油,就是一碗独具风味的地方小吃。

“到顺店街吃杂炣去”早就是附近十里八村乡亲们的习惯。

中国人与粉丝的故事,少不了一份情怀。

每逢冬季,就是全村出动做粉条的时候,几家邻居合伙,白天做的粉条趁着晚上冷就冻上,第二天化冻后再挂起来晾晒。

亲自背耙子出的红薯,亲手做的粉条,亲切的乡情,都会赋予一根粉条不一样的滋味。

△做粉条也是一份独家记忆 / 微博截图

不管在哪里,粉丝好像都能成就一道特色食物;不管去到哪,人们都能靠粉丝寻回点“乡味”。

在东北人心里,冰糖炖雪梨和蜜汁炖鱿鱼加起来,可能都比不上猪肉炖粉条;

到了北京,说起嗦粉就不得不提爆肚粉丝,毕竟“要吃秋,有爆肚”;

比起摔碗酒,慈禧太后点评"肉软不糜、滋味甜美"的羊肉泡馍,才是西安的美食名片;

安徽人吃淮南牛肉粉丝汤,不会忘记配着烤饼,喝下鲜醇浓郁的牛骨汤;

弄堂摊头昏黄的灯泡和油豆腐粉丝汤,不管在多深的巷子里,总能引出上海人的馋虫;

南京最好吃的鸭血粉丝汤,永远在本地人的家门口;

四川人做出来的蚂蚁上树才最好吃,也怕是他们最喜欢的下饭翘荤;

福建漳州人的豆花粉丝配上卤料料头,撒上蒜头酥带出的闽南味,可谓极致……

广东人的血统会被一碟有镬气的炒粉丝瞬间唤醒,为蒜蓉粉丝蒸出来的海鲜鲜味而赞叹,某一天突然想吃薯生糖水和碗仔翅,踢着人字拖就可以出去觅食。

我们每个人都独自生活在世界上,只能凭借一些符号与人交流,但只有具有共同价值的符号,才能让我们的情绪相通。

△美食增益灵魂 / 图虫大赛

带有“乡味”的食物,就是其中一个有意义的符号,让异乡他乡的游子也不至于踽踽独行。

多亏粉丝的百变,平凡的食材也能勾起独家的味蕾记忆。

你爱吃哪种粉丝料理吗?

皮格雷

 分享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共  条评论

评论

  •  主题颜色

    • 橘色
    • 绿色
    • 蓝色
    • 粉色
    • 红色
    • 金色
  • 扫码用手机访问

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本站不存储、不制作任何视频,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。

免责声明: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附说明联系邮箱,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。谢谢合作!

© 2024 www.beiwoke.com  E-Mail:  

观看记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