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跑者们而言,在家中按捺近两个月之后,能够在青城山进行这样一场户外运动,可以说是久旱逢甘霖,虽然只有短短几公里的距离,而且参赛选手和工作人员均需要出示健康相关证明,佩戴口罩、通过体温检测后入场,起跑采用分区分时发令起跑等等措施,但是因为疫情而被搁浅的马拉松行业看到了一丝曙光
3月22日,成都双遗健康跑开赛
如今,马拉松运动已成为大众参与全民健身最直接的途径之一,相关赛事日益增多,几乎覆盖全年。每年三月,也是马拉松比赛从短暂“休眠”走向遍地开花的起始。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2018年中国马拉松大数据显示,当年3月,国内(不含港澳台地区)共举办了近120场800人以上规模相关赛事。
“因为赛事无法如期举行,导致部分赛事运营公司缺乏现金流,出现较大经济压力,部分刚刚进入马拉松行业的新公司,这种压力会更明显。这对于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马拉松产业是一个挑战。”相关人士表明。
疫情或许是一场马拉松行业的强行退烧剂,日益蓬勃发展的马拉松行业,由于技术门槛低,专业人才流动性大,从而导致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,新入场者不断,行业竞争极度激烈,其中也不乏一些不良性质的恶性竞争。
作为既有参与性,又具有观赏性的体育赛事,马拉松在一个城市的传播力度远比其他体育赛事的影响力要大,商业价值的挖掘也更加深入。然而,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搁置了比赛,同时也阻断了商业活动的进行,不少运营公司的持续经营迫在眉睫。
疫情过后,国内的马拉松赛事一定会将迎来举办高峰,上半年的积压的赛事将于下半年重合,市场资源的竞争将异常激烈。相关人士分析,在激烈竞争下,对于各方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:“这不仅有利于推动行业提档升级,为跑者提供更优质的赛事体验,也有利于在竞争中,涌现出更多行业优秀公司。”
诚然,在环境退坡之后,经营优秀的企业会渐渐浮现,在苟延残喘之下的满目狼疮,是否能够迎来所谓的报复式反弹却是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。欧洲杯推迟了,奥运会近日也宣布推迟至2021年夏天,高盛集团估计,如果奥运会不能如期举行,所产生的直接损失以及日本国内消费损失将达到50亿美元。日本民间经济学家的预测更悲观一些,他们认为日本国内的整体经济损失将达到54.2-63.2亿美元。